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有效期: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H00260-0301-2019-0004 发布机构: 市应急管理局

景德镇市2019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9-05-05 10:34 访问量: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市、县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到位后全面履职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坚持预防为主、应急为重、管理为要,聚力“五个突出”(规划引领、科技支撑、统筹协调、指挥联动、宣教培训),推进“五个强化”(安全准入、风险管控、监管监察、责任落实、目标考核),夯实“三大保障”(队伍保障、装备保障、指挥保障),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和自然灾害防治平稳有序,为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的景德镇篇章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坚持政治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

(一)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集体学习,着力在学通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大力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系列专题宣传活动,牵头组织好、协调好安全生产月和防灾减灾日等重大活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推动将提升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水平。分期分批积极参加我省举办的市、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和基层应急管理局局长培训班、县处级干部应急管理业务培训班、乡镇长(街道办主任)应急管理培训班,增强风险意识,提升业务能力,坚守安全底线。

(三)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健全应急机制、提升应急能力、完善应急体系,全力做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2019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和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平安稳定,当好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和“守护者”。

二、坚持规划引领,大力推进应急管理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实施

(四)加强对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进展情况的分析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全面落实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编制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2019-2022年),组织实施全市应急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及无线通信网建设,加快建设市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并与全国全省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对接。

(五)积极对接省级“十大配套工程”,建立重大工程实施的协调机制,抓好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的重点任务建设,争取有关试点示范、重大项目落地我市。重点加快市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建设,加快推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整合中航602所和昌飞公司资源,推动建立景德镇航空应急救援技术服务保障基地,推动中航昌飞公司建立航空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

(六)组织修订《景德镇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景德镇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类专项预案修编工作,指导、协调、推动其他类的专项预案修编工作,强化地方应急预案的编制管理工作,加强对重要目标物、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保障等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

(七)组织贯彻实施非煤矿山、建材等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管控指导意见,分行业培育示范单位,推动构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和改进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全面推行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始终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八)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救助资金下拨与管理、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消防、突发事件应对等专项督查,统筹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考核。

三、坚持预防为主,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九)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有关决策部署要求,认真履行安委会、减灾委和抗震救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指挥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职责,指导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切实担负起统筹自然灾害防治的主要责任。及时调整安全生产、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等非常设议事与指挥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十)进一步完善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创建标准、资金投入、资源整合、动态管理等工作机制,把强化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内容,统筹推进安全社区建设。2019年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示范社区、省级社区创建工作,争取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示范县(市、区)创建试点。

(十一)推动开展县级自然灾害风险及减灾能力调查评估试点。推动县(市、区)主动开展针对性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十二)争取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支持,制定我市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计划,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和政策措施,确保关键性重大项目取得实质进展。积极争取加大对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航空救援、综合保障基地、风险隐患排查、科技信息化等重点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

四、坚持常抓不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控攻坚战

(十三)坚持加强各类应急演练,针对地质、水旱、台风等自然灾害,火灾、燃气泄漏、公共交通等公共事故以及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人员疏散和搜救、伤员救治、生活救助、应急指挥、物资调运、信息共享、社会力量参与等演习,进一步规范各类灾害的应对处置程序,确保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位。

(十四)坚持部门协作,加强与公安、自然资源、水利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充分运用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部门的预测预报成果,利用广播、电视、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平台,及时、滚动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确保险情和灾害信息第一时间通知到有关部门、企业和人员,指导企业和社会公众做好防范应对。

(十五)坚持大应急、大救灾,完善救灾预警响应和应急响应机制,牵头统筹抓好灾情管理工作,强化灾情会商研判,加强灾害损失评估,前置工作力量,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快速下拨救灾款物,统筹推进冬春救助和倒房重建工作,积极推动农房保险工作,有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十六)坚持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以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中小河流防洪安全为重点,发生标准内洪水,确保全市所有水库不垮坝、万亩以上圩堤不决堤、不发生大面积的内涝、城市和交通干线不受淹、一旦发生山洪地质灾害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洪旱灾害损失。同时,明确各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职责分工,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力度,规范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流程,提升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十七)坚持突出春节、清明、冬至等重点时段,紧扣重点林区、重要目标和重要设施,狠抓森林防火责任制落实,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严格管控野外火源,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推进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整治排查“十查十看”活动,坚决杜绝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十八)坚持加快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等重点工程,加快建成以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灾情速报等为核心的紧急快报体系,切实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范。

(十九)坚持对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高瓦斯、水害严重、单班下井人数多等五类高风险煤矿开展“安全体检”,按照一矿一策的要求,提出风险防控方案和措施,分类提出限产、停产、关闭等处置意见,并督促抓好落实。完成9万吨/年以上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全年淘汰退出小煤矿1处。

(二十)坚持实施尾矿库尾砂综合利用,尾矿库数量只减不增,夯实非煤矿山安全基础,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行为,坚决遏制重大以上事故发生。

(二十一)坚持完成《景德镇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确定的任务,重点加强危化品罐区等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控,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配合省应急管理厅组织专家对乐平市和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定点深度指导服务,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抓好落实。

(二十二)坚持深化烟花爆竹批发、零售和燃放等环节安全监管,推进城市建成区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二十三)坚持分行业、分领域、分类别部署开展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对大型商业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治理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二十四)坚持督促有关部门强化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加强桥梁安全防护,推动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高铁安全防护工程建设,突出“两客一危”“四类重点船舶”、高速铁路、桥梁隧道、铁道路口等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开展道路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危险物品、煤矿、非煤矿山、消防、工贸、城市运行、特种设备、燃气梭式窑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

五、坚持“一专多能”,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和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二十五)建强建好全市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加强消防救援队站建设,加强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基地和实战训练设施建设,抓紧配备各类专业救援装备。加强应急通信指挥建设。加强消防救援经费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拓展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积极争取应急管理厅支持,配优配强救援技术装备,开展针对多灾种的实战化训练,推动建设特、精、尖的应急救援机动队伍。

(二十六)建立以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为主体,矿山、危化、水利水电、电力工程等专业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地方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全面推进专业森林消防队正规化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按照“一专多能”定位,开展森林防火灭火、抗洪抢险救灾、地质灾害处置、雨雪冰灾应对、事故灾难救援等多灾种的针对性训练。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全省专业森林消防队正规化建设的意见》,强化队伍综合保障。

(二十七)深入开展全市社会救援力量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位置分布、专业特点、队伍能力等基本信息。组织全市社会救援力量积极参与技能竞赛。建立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工作机制、评价机制、共训共练机制。建立购买服务和先救后补激励机制,重点扶持组织性强、救援水平高的社会救援力量。督促社会救援力量购买相应人身保险。

(二十八)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市武警部队、市军区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灾情动态通报、灾区联合勘测、救灾力量需求、应急资源保障等机制,实现军地高效有序联动。联合开展军地联合抢险救援应急资源调研,制订《景德镇市重大突发事件军地协同应对工作方案》,建立沟通联络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军地双方有关设施设备,开展军地间抢险救援联合训练演练,共同承担自然灾害抢险救援任务。

六、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

(二十九)尽快组建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以及相关领域、相关专业专家组,构建我市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高端“智库”。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强防灾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协作。加强防灾减灾综合科研平台建设,搭建跨部门、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开展应急管理、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防火等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三十)加强重大灾害事故监测感知、评估研判、预测预警、综合防控、应急救援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运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大力推进预警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大力推进“03专项”成果转化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中的运用,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智能监测系统试点工程等项目建设,整合各类基础地理、社会经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基础数据和灾害风险等专题数据,建设应急管理“一张图”。

(三十一)加快推进市级应急实战训练基地和应急管理培训基地规划建设,尽早开展实战训练和教育培训工作;督促各地加快建设应急管理综合训练基地,努力提高综合训练保障能力;督促各地抓紧实施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高危行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加大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力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自我防护、救援能力。

七、坚持统一指挥,着力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三十二)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部门承担应对事故灾害指挥部协助同级党委、政府领导组织应急处置的工作机制,完善应急管理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参加的事故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完善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水利、林业、自然资源、气象、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参加的自然灾害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和风险研判会商制度,在灾害预警、灾情管理、信息调度、应急指挥、紧急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三十三)研究制定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及应急物流规划。推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和调拨制度。组织防汛抗旱装备物资配发、保管和使用情况调研,进一步摸清现有数质量情况,掌握各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协助保管单位制定和完善保养保管制度,改进保养和存储设施,落实装备物资从采购、保管、维护、调运、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监督。加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

(三十四)建设关键应急装备数据库,组织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引进、购买、租用生命探测、智能无人应急救援等先进装备。加快灾害应急装备体系建设,在市、县(区、园区)统一配备标准化技术装备。全面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应急广播设施、救灾专用车辆、应急救援专业机械设备等技术装备建设,建立成系统、成规模的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网络。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新型应急指挥通信、应急测绘、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专用紧急医学救援等装备,培育应急产业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十五)完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机制,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推动应急管理科普宣教进教材和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推动重大灾害风险“立体化”防控、应急响应救援“扁平化”指挥、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应急信息“一窗化”对外等工作机制,做到内部运转高效、外部衔接顺畅。

八、坚持从严要求,全面建设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

(三十六)坚持和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应急管理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不断增强把握方向、全面履职、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十七)在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组织开展“两抓、两促、四确保”活动。教育引导应急管理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担当,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尽责尽力,在防范应对灾害事故一线磨砺成长。

(三十八)积极响应全省应急管理四级机构、五级队伍建设,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组织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机构改革总体要求,着力加强市、县(市、区、园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推动“三定”方案落地落实,切实做到职能配置更加优化、协同、高效。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基础,推进乡镇(街道)挂牌设立“应急管理所”。

(三十九)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基层一线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主战场,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落实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管理责任,确保基层应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四十)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祛除“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